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市直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1 12:56:38  浏览:82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市直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府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市直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玉政发〔2003〕24号


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市直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管理的补充规定》已经市人民政 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三年五月六日


   玉林市市直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管理的补充规定

   为了切实解决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真正做到 因病施治,使其 不因病而导致生活困难,同时又使医疗费用的支出合理有效,现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以下补充规定:
   一、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费用仍按玉政办〔2000〕97号文件进行管 理 ,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超出《广西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费用,以及血液和血液 制品,经审核确属治疗必须的,可按规定予以报销:
   (一)各种恶性肿瘤治疗所必须的药品费用;
   (二)急救、抢救期间发生的药品费用;
   (三)已下病危通知的患者使用的药品费用;
   (四)因病住院治疗而不能生还的,其最后一次住院发生的药品费用。
    二、上述所指药品费用不包含下列范围:
   (一)主要起营养滋补作用的药品;
   (二)部分可以入药的动物及动物脏器,干(水)果类;
   (三)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泡制的各类酒制剂;
   (四)各类药品中的果味制剂、口服泡腾剂。
    三、报销办法:
    上述所发生的超目录范围药品费用先由本人或家属垫支,不能在医院挂帐,治疗终结一个月 内,凭其本人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在急诊抢救的,凭抢救处方复印件)、有效的收费收据、 医疗证、疾病证明书或病危通知书到医保中心办理报销手续。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本案的行政处罚是否妥当


案情:
1994年陈天国(男,1971年6月15日出生,汉族,退伍军人,系漳平市西元乡

前洋坪村人)占用福建省漳平市西元乡前洋坪村龟头山荒山搭建食用菌房,1995

年11月23日陈天国与漳平市西元乡前洋坪村签订一份承包龟头山荒山的合同,合

同约定:期限为20年,面积10亩等条款,合同签订后,陈天国即对该荒山进行开

发,发展种养殖业。2001年8月13日陈天国向漳平市林业局申请,经漳平市西元乡

前洋坪村同意,并经漳平市西元乡经济委员会立项批准,漳平市林业规划队规划

,并经漳平市林业局、龙岩市林委、福建省林业厅逐级审批,并同意“陈天国使

用漳平市西元乡前洋坪村集体林地200平方米,建食用菌房建设项目,陈天国应按

照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依法缴纳有关占用征用林地的补偿费用。”

陈天国于2001年8月14日缴纳了森林植被恢复费200元。2003年5月19日,福建省漳

平市国土资源局认定陈天国于1994年未经批准,非法占用西元乡前洋坪村龟头山

集体土地222.20平方米搭建生产用房,陈天国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属非法占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漳国土资行罚字(2003)01号

土地违法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222.20平方米土地,限期拆除在非

法占有的222.20平方米土地上搭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房屋)。陈天国不服被

告作出的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出现下列不同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陈天国是占林

地搞食用菌房建设项目,不属于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用地项目,按《森林法》第

十八条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

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

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

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来看,当事人陈天国虽然在2001年底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林业厅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林业厅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

林业厅


  第一条 为严格林区野外火源管理,积极消除森林火灾隐患,有效防控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努力确保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和《四川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强化火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区和森林防火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野外用火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林区野外火源是指可能引起森林、林木和林内可燃物燃烧的火源。

  第四条 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合理疏导、依法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部门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规定森林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实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林区和农林交错地区的森林火险情况,充分考虑农业、林业生产和林内剩余物清除实际,制定科学的野外用火管理制度。

  第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规范林区居民点、旅游景点和生产作业点等重要部位的取暖、照明、做饭等非生产性用火行为,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隐患;要有效控制在森林防火区内吸烟、烧烤、焚香烧纸和杜绝在森林防火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点放孔明灯等用火行为,防止引发森林火灾。

  第八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森林防火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森林防火区内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的管理制度,完善火源封控措施。

  第九条 森林防火期内,乡镇、街道和村(社)等基层组织要严格督促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严防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野外用火。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适时组织森林防火检查,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排查,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进行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全面落实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气象部门发布四级以上高森林火险等级天气和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布命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要落实防火责任,严格管理。

  第十二条 森林防火期内,确需在森林防火区从事生产性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火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确定专人的前提下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森林防火区生产性用火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和条件:

  (一)领取野外用火批准文件;

  (二)开设宽度15米以上的安全防火线(带);

  (三)在森林高火险时段以外并具备适合的气象条件;

  (四)明确现场责任人;

  (五)预备必要的扑火力量;

  (六)准备必要的扑火工具;

  (七)明确用火蔓延应对措施;

  (八)落实专人看守,火不灭人不离。

  第十四条 在森林防火区作业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管理规定:

  (一)森林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在森林防火区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二)森林防火期内,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进行实弹演习、爆破等活动的,应当逐级报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后组织实施;

  (三)相关单位因处置突发事件和执行其他紧急任务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应严格野外用火管理,防范森林火灾发生;

  (四)森林防火期内,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安装防火装置,配备灭火器材;

  (五)林缘及林内的住宅、厂房、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行人休息站等重要区域,必须开设防火隔离带;

  (六)铁路、电力和电信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工程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并定期组织人员看守巡护。定期进行线路和管道的安全检查,并对管道周边和线路下的可燃物进行清理,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七) 民风民俗、传统习俗和宗教等活动,必须设立固定的用火点或用火场地,并落实专人看守。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和宣传。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在森林防火区的交通要道和林区居民区布设火源管理宣传碑、牌、标语等警示标志,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教育手段,开展公众宣传,普及森林防火知识,提高安全用火意识。

  第十七条 对在预防森林火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野外用火的,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 起施行,有效期两年。